PC TECH 電腦技術

  • 增大字號
  • 缺省字號
  • 減小字號

香港教育城「 青少年嚴重情緒問題及思覺失調 」講座

E-mail 打印 PDF

香港教育城

 

 

 

香港教育城「 青少年嚴重情緒問題及思覺失調 」講座
打 破 精 神 疾 病 誤 解    關 注 青 少 年 精 神 健 康

【 香港 】 有機構最近發表「香港中學生精神健康普查」研究[1],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中學生有抑鬱徵狀,近兩成受訪者有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而近兩成四人更曾萌生自殺念頭,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愈趨嚴重,需要教育界、家長和社會的關注及應對。
 
香港教育城(教城)一直致力透過與各界合作,為教師、家長及學生提供一站式的專業資訊平台,全方位支援其不同需要。為加強教師及家長對精神健康的認識,教城於2015年1月24日(星期六)舉辦了「青少年嚴重情緒問題及思覺失調」教師講座,由專家深入剖析如何評估學生的精神健康情況,藉此協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構思更有效的管理及輔導方法,以舒緩學生的精神情緒問題。
 
普遍患者被延誤診治
活動分別由精神科專科醫生趙珮瑜醫生和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彭學海博士進行講解。趙珮瑜醫生指出,每年思覺失調的新症發病率(Annual Incidence)在每一萬人之中,最少出現五宗個案,而且較多於青少年期及早期成年時發生,即中學階段。惟根據本港研究資料,思覺失調者延誤診治的情況普遍,平均於病徵出現後一年半才求診,她接觸過最嚴重的個案更是延醫逾二十年。
 
趙醫生表示,一般個案拖延數星期至數年不等,惟這名患者在差不多三十歲時發病,到五十多歲才求醫,更是因身體問題求醫時被醫生察覺其精神問題嚴重,才轉介他至精神專科。這名患者初期出現幻聽,覺得有聲音指責他的不良習慣,可是患者及家人皆不以為意,加上患者有親人患精神病入院數十年,遂令其家人留下負面印象,認為一得病便前途斷送,怯於讓他人知道,故未有求醫。
 
她強調,「延誤診治一日都嫌多」。拖得愈久,除了家人在心理及經濟上承受極大壓力,亦會減低治療效果,甚至會引起抑鬱等傾向,並嚴重影響青少年人際關係的發展。例如該名病人在過去二十年均無法上學及工作,只能留在家中,由家人照顧。因為欠缺工作及與他人相處經驗,令其發展停頓,幸患者經治療後已再無幻聽,而且漸漸恢復正常生活,找到兼職工作。因此,趙醫生提醒家長及教師,若留意到子女或學生行為有異,宜及早求助,因為愈早就醫,用藥的劑量較少,亦可減少併發症。
 
消除誤解 及早行動
此外,趙醫生指根據過去經驗,不少患者及家屬出於對精神病的誤解,抗拒轉介到專科就診。她強調,其實思覺失調大都可以用藥物治療,惟不少人以為要長期住在封閉的病房內,怯於求醫。她憶述,曾有少女被診斷為思覺失調,對醫生稱擔心要入院留醫。若教師和家長有充份認識,便可澄清誤解,助患者及家人盡早獲得適當轉介。
 
而彭學海博士亦說,本港臨床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多達一成,但礙於社會對精神病的負面印象,學生向教師、家長、甚至同學求助的比率偏低,建議學校加強教育和宣傳,減少青少年對精神病的負面看法和增加其接納態度。校方亦可進一步優化教師培訓,認識青少年問題,以便及早發現有問題學生,作出合適的行動。
 
教師適用的輔導策略
講座上,他更講解一些教師如何能夠幫助家長及學生的方法。其中一個輔導學生的方法是利用存在意義(Existentialism)的概念,反問學生每做一件事的意義,惟切忌即時否定學生。彭博士解釋,年輕人容易停留在幻想狀態,例如幻想可以「打機」維生,教師可以反問:「『打機』的意義是否真的這麼大?」引導學生反思。
 
此外,教師亦可採取有效的溝通方法進行輔導。他舉例說明,例如有學生表示要退學,首先,教師切忌否定學生的情緒,宜少發言,耐心聆聽學生的訴求。教師可在腦海中總結其想法,再以其他詞彙重覆學生的話,表示理解其想法,再配合開放式問題,例如「你想退學,想做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後,提出是非題:「若退學後沒有錢,你可否生存?」以引導學生思考。當學生對原來的想法略有動搖,便可以用反射性語句(Reflective Statement)提問:「你想退學,明天就可以,但問題是,此後你會如何看自己?」教師無需回答問題,但可以令學生再三反思,達到輔導效果。
 
最後,彭博士強調,教師及家長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才能擔任橋樑的角色。另一個「貼士」是,家長及教師不妨投其所好,由其興趣切入,與孩子分享「我在你這年紀時做什麼」,以建立認同感。坊間有不少精神急救課程,教師可進一步了解,增潤知識,同時他亦建議學校與專業人士一同制訂相關指引,若發現學生有情緒問題,應如何處理、在什麼情況下通知家長等,確保青少年得到適當支援。
 
想搜集更多相關資訊,家長及教師可瀏覽教城的「共融資料館」網上平台(www.hkedcity.net/sen),除了有關於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資訊外,平台亦提供其他不同學習需要的資訊,包括讀寫困難、過度活躍症、資優教育等。此外,「共融資料館」更設有「融合教育討論區」,由精神科醫生、特殊學校校長、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香港傷健協會傷健學院等專家,親自解答有關推行融合教育和教導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問題,歡迎家長或教師留言討論。
 

[1]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及香港教育學院,香港中學生精神健康普查,2014。

 


有關香港教育城
香港教育城(www.hkedcity.net)的一站式專業教育網站,結合資訊、資源、互動社群與網上軟件工具於一身。教城承諾與時並進,以成為業界倡導者為己任,全力推動學界透過資訊科技提升學與教效能,與教育界同業並肩迎接這新機遇。